【大河财立方记者秦龙】1月18日,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,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。报告提出,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。
会议期间,省政协委员、洛阳市科学技术协会(简称洛阳市科协)主席赵丽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,中试基地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重要平台,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关键环节。她建议,出台重点产业建设规划,扶持培育专业检测机构,搭建统一供需平台,设立专项奖励基金,以推动中试基地建设。
建设中试基地
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
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?河南早已行动。
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,中试基地作为连接科研与产业化的关键纽带,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河南省中试基地项目的推出,为科研机构、企业等提供了一个加速科技成果转化、推动产业升级的优质平台。
“目前我省布局了四批50家省级中试基地,这进一步促进了全省创新链上下游紧密契合,助推产业发展。但对标先进地区,中试基地建设还存在着数量较少、体量较小、品类较少,未能全面覆盖重点产业集群的情况,对产业促进带动作用有限;同时,中试基地建设也存在供需通道尚未全面打开、覆盖面不够广泛、从业人员综合能力相对不够优异、存在专业人才缺口等状况。”赵丽表示。
为此,赵丽根据调研实际情况与经验,提出了多项关于推进中试基地建设、推动产业升级的具体建议:
一是出台重点产业建设规划。整合省域内优势资源,科学谋划布局。支持有实力的企业、科研水平卓越的高校以及专业的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基地建设。同时,组建专业技术团队,构建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的无缝对接、高效转化通道,切实降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,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,推动产业技术快速迭代更新。
二是扶持培育专业检测机构。吸引国内外权威检测机构入驻,订单式培养相关从业人员,快速提升服务水平。鼓励企业与高校强强联合,共建专业化的检测机构。依托高校的教育资源,开设针对性强的产业检测专业课程,培养一批熟悉产业特点、掌握高精度检测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。
三是搭建统一供需平台。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方位对接平台,构建信息丰富、实时更新的共享数据库,高校、企业可以详细发布需要转化的成果或面临的技术难题、技术需求,通过智能匹配算法,为双方精准牵线搭桥,在中试基地实现技术突破。
四是设立中试基地专项奖励基金。对于成功实现成果转化的案例给予丰厚奖励,激发双方的合作积极性。实现基地、企业与高校的优势互补、协同创新,充分激活产业创新发展活力,全方位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汇聚创新资源
为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贡献科技力量
“洛阳市科协坚持跳出洛阳看洛阳,在更大范围、更宽领域集聚优质资源,为洛阳培育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,为建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不断注入科技力量。”赵丽表示。
牢牢把握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,过去一年,洛阳市科协汇聚国内国际创新资源,发挥自身桥梁纽带作用,推动洛阳新质生产力发展。
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。洛阳市科协先后举办2024中国(洛阳)轴承产业技术发展大会、第四届有色金属智能制造论坛等产业技术对接活动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工程院院士等500余名专家学者、业界人士先后开展学术交流和政产学研用对接,促成福优特(洛阳)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与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、创新平台签订合作协议。
深化科技人才工作机制创新。洛阳市科协聚焦产业转型升级、创新平台建设和高端人才引育等关键核心问题进行把脉问诊、建言献策。组织科技创新智库专家围绕电子信息、人工智能、装备制造等“风口”产业开展调研,形成氢能产业发展的建议、各类创新平台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及建议等成果,服务党委、政府科学决策。
以高水平开放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。洛阳市科协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,深入开展民间国际学术交流,构建开放自由的科技合作生态,推动河南省海归联合体在洛阳成立,建好中国科协洛阳海智工作特色基地11家,举办中国科协海智专家服务团洛阳行活动,组织到中原美谷等地开展项目路演和技术对接,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协作。
